Carolus
Urbanisation “伪城市化”下的民生痼疾
他们每天生活在城市,自己却没有城市户口。他们是工人,身份却是农民。他们是农民,自己却不能够耕种土地。这群人,便是“伪城市化”下的农民工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的城镇化突飞猛进,然而数据有时是虚的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我们有1.28亿多农民为这虚伪和浮夸买单。
他们没了土地,便失去了当农民的命根子。然而,他们也享受不到城市人口养老、保险、医疗、教育等优良的公共服务。最要命的是,政府以低价收购了土地,农民便失业了。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想谋求一份好的工作,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,就业便成了大问题。不少农民工干着城市里最脏最累的活,可讨薪时还处处遭人白眼,尊严都保障不了,幸福就成了一种奢望。农民是善良安分的,给些钱,给一个城里的薄薪工作,就为了国家发展大计把土地出让了。但是,只有切实保障好这些农民的权益才不至于激化社会矛盾,也只有这样,社会才会稳定和谐。
要想解决这项民生大问题,是要究其产生的缘由。城市盲目扩建,为了政绩搞些个形象工程是直接推动力。我们这个时代,既然城市化是趋势,那何不先把城市圈子扩大些,至于务实发展,对一些政府来说,那是以后的事。既然房地产这么火热,那又何不收购农民的土地再高价卖给地产商,这样的话地方财政收入便大大增加。这种想法和做法,牺牲了农民这本就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,然而这种行为还在全社会蔓延,竞相效仿。
“伪城市化”还有一个体制原因便是户籍制度。这个制度像一面无形的围墙,里面是市民,外面的村民很难进来。不少人在城市摸爬滚打很多年,自己的身份却一直未改变。生活在城里却始终是一个过客,漂泊、没有归宿感,老无所依的感触每天都在。
此外,还有一个触及世道人心的原因,那就是我们在不自觉地歧视农民。一场车祸,城市户口的要赔20多万,农村户口的只需9万就摆平了。同命不同价,这是前些年在重庆市发生过的活生生的例子。要想再找些例子,也是不胜枚举的。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无疑是最大的输家,没了土地便失去了退路,在城市徘徊打拼有时还会失去尊严。
我们了解了缘由,最重要的还是要去为他们做些实事。户籍制度一日不松动,城乡二元结构便一日不解。用制度作为手段,用制度来保障往往是最有力的。把适合的农民尽可能的纳入到城市网络中。给予农民工像城市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。因为他们身不在农村,享受不到农村的社会保障,不是城里人,得不到城市良好的公共服务。只有把农民工同市民一样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体系内,农民即使没了土地,心里也有底气了,日子也有奔头了。
还有就是我们要加大城乡交流,村村通公路这一点就做得很好,让城市和农村更好的互动互补起来。农村有农村的特色,绝不能再让盲目城市化的魔爪深入原生态的农村。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,这些口号喊了多年,是需要大力贯彻了。城乡、工农,只有加大交流力度,才能迸发出更多的活力。
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,不是有了个城市户口就可以颐指气使,不是有了几个钱就可以歧视农民工的。这是社会风气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记得去年旭日阳刚的《春天里》感动了很多人,这说明我们在城市冷漠、忙碌中还保有一份真。“伪城市化”下的民生百态有时是苍凉的,这需要我们用温情给以关怀,这是制度绝对代替不了的。
城市化快速推进,我们跑得很快,却落下了身后这批付出了很多的人们。我们要回头看看他们,停下来等等他们。